(資料圖)
某個時候突然想,人到某個年齡階段,需要有一種尋根問祖的自覺。不只是通過萬里行走身體力行的方式,更是精神層面的無限靠攏。去尋找我們作為人類的真正來源,發現給過我們以滋養與底氣的真正遺產,了解我們的精神如何被結構成現在的樣貌。循著這條來時路以回溯。
現代人越來越彷徨焦慮,根本原因也許是對作為人的自己一無所知。對歷史,對我們在一段時間中處于怎樣的位置一無所知。不了解過去,人如同立于茫?;囊爸?,很難為自己找到一個較為清晰的定位。而對通往未來的路如何邁出新的一步,亦是毫無頭緒且沒有底氣。
中華幾千年文明,碩果璀璨可謂浩渺。千頭萬緒中,這場漫長且體量龐大的多卷本歷史講述計劃如何開頭,顯然頗費功夫,實非易事。但祝勇找到了一種詩意而美麗的方式,又因成竹在胸而頗顯游刃有余。通過一件件故宮珍寶藏品,以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走進歷史,解讀歷史。如同將閃爍于歷史長夜之中的點點明星逐一連接貫通,在紛繁蕪雜之中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讓人可以循著這條溫情美麗的線索,逐步回溯,重溫。并溫故而知新。
我喜歡祝勇對歷史的書寫從來不是流于簡單的年代史實羅列。他擅長以一種屬于小說家的細膩,敏銳與感性,及斑斕的想象力,去生動還原每一個歷史現場。閱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給我一種格外明顯的電影感。且毫無疑問是一部尤為講究剪輯與場面調度的電影。不同文明中的兩個人在他的文字中會偶然邂逅,不同年代間的兩個人亦可因意氣相投而把酒共話,秉燭夜談。一個又一個被想象力還原的歷史場景,在精確且有美感的文字中緊密銜接。而這種想象并非不著邊際天馬行空毫無根據的想象,這種想象是基于海量史料調查研究之后的一種精準且更有溫度與美感的藝術化重現。
正如在這本以“初民之美”為題目的新作之中,幾千年前的歷史亦在講述瞬間變得栩栩如生,我們與遠古初民及他們的勤勞與智慧之間僅隔一件陶器的距離。遠隔如洪荒般的時空,頃刻之間亦成一步之遙。一切變得可感可觸。它不屬于一種抽象的懷想,而具備了具象而熨帖的溫度。
閱讀中間,每每喜歡長時間凝視一件彩陶上細致描繪的紋路。以現代人的審美標準來說,這樣的圖案與形狀也許遠遠不能達到精致唯美,甚至構思也略顯粗簡草率。但正是那種樸拙且粗線條的造型勾勒,卻不能不讓人感動。因為眼前之物不僅是穿越了幾千年的時空才終于與現代人有緣相會,更是彼時先民對日常生活的誠實記錄,代表了先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想象,對自然及神圣的信仰與敬畏。他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超越于物質層面,開始對精神層面的事物有了向往。而有趣且令人感動的是,這一點與現今的人們并無任何不同。
蜿蜒于千年陶器上的圖案,蘊藏的是關于一個民族文化基因的秘密。當一個人的目光沿著不曾被時間所剝落,或戰勝了時間侵蝕的線條,徐徐延展,幾乎分明可以感覺到眼前恍惚如有先民的雙手在上下左右輕輕揮舞。他們將對生活,世界與宇宙的一切認知與想象,虔誠凝鑄于手中的陶土與顏料。不經意間,如同樹梢突然滴落一滴松脂將陽光下的一只美麗昆蟲籠罩,經歷亙古的歲月,終在寂靜中凝定成為一枚瑰麗透明的琥珀。時間停滯了,那剎那間的璀璨于是一直保持了它的鮮活。千年之后的人們隔著一面博物館的巨幅玻璃,在觀看一件陶器的時候,感覺到了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溫度,其神圣與神秘的力量不知不覺蔓延于周身。
所謂文化自信,不了解古人及其他們往昔的生活方式,不了解先民的智慧與其遺留下來的遺產寶藏,那么文化自信就是一句空話。作為中國人將無法真正找回身份認同。藉由遠古初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人所體會到的是融化于其中的人類共同的情感。
讀“初民之美”,時間動輒以千年為單位來計算,實在讓人感覺人之輕微渺小,似乎一切的經營建設在時間的無情面前都不過是徒勞。某個時候不能不讓人產生虛無之感??墒钱斆鎸@些大大小小的陶器,凝視上面美麗的花紋圖案,卻又不能不被頃刻之間注入一股溫情的動力。那是我們的祖先曾經努力生活過的象征。當時間的尺度被無盡拉遠,初民變成了高山腳下如螞蟻般存在的微小黑點。而歷史的每一次推進,文明的每一點積累,都離不開他們以其勤勞與智慧的雙手,去發掘,探索與建設。
讀這本書,是獲得一種藝術欣賞的角度與方式,更是了解過去,了解現在與未來。了解遠古初民,更是了解自我,了解人類共同的智慧、情感與命運,了解我們未來的去向。